富川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工业产业协作
| 招商动态 |2013-06-17
养殖废水、工业废料,向来是生态环境的威胁。6月7日,当2013年环保世纪行采访团第二组到达富川瑶族自治县采访时,发现当地推广“猪-沼-果”生态养殖模式,解决了养殖废水难题;而工业园的各家企业进行产业协作,也实现了“零排放”和“变废为宝”的目的,促进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土地流转”转出生态新村
富川县富阳镇的铁耕村,主导产业是烤烟、水果、油茶林和瘦肉型猪,为广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之一。6月7日,采访团来到这里,看到一幢幢瑶乡风情楼房坐落在绿野之中,好一幅房在绿中、绿在村中的乡村美景。
村支书李志学介绍说,铁耕村先后投资855万元实施生态立面改造和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共拆除闲旧杂房146间,新建村部办公楼、健身园、篮球场、村大门、香樟园公园、人工湖和“铁耕源”景观区,并通过庭院改造、改水改厕、村内道路硬化等,美化村容村貌。村庄呈现出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景象。
铁耕村的富裕生活,得益于2008年进行的“土地流转”。该村耕地面积5780亩,人均5.42亩,土地资源丰富。然而,这个“不差地”的村子,却因为农业产业规模小、农民收入渠道单一而“很差钱”。“土地流转”将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的田地重新回收到村集体,然后按比例调整成一整块重新分回承包。土地化零为整后,可以成片种植一种作物,并且方便完善水、电、渠等公共措施,规划出轮作种植区、水果产业园区、瘦肉型猪养殖基地等产业片区,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该村还引入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协议,订单式生产,使村民致富的门路进一步拓宽。
“循环农业”吸引创业农民
吴老板的30亩果园位于富川新华生态种养生态长廊内,大大小小的脐橙压弯了树枝,吴老板兴奋地说:“早就有公司来预订了,根本不愁没有销路。”
在果园内,有一个可养300头猪的猪舍,目前,猪已经全部出栏。为什么在果园内养猪?这就是新华生态种养长廊实践的“猪-沼-果”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据新华乡乡长义庆华介绍,“在生态种养长廊内,基本上都是按20立方/200头猪的标准配置沼气池。养猪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来做饭和照明;沼肥用于浇灌果树,既能增强果树的抗旱、抗冻和抗病虫害能力,又能保花、保果,提高坐果率和水果品质,使每亩果树的投肥成本就减少了上千元;更重要的是,沼气池收纳了猪粪和污水,有力缓解了养猪带来的环保问题,实现了良性循环。
吴老板保守地算了一笔账:他的猪场是按300头配备,每年出栏2次,共600头猪,按150元/头毛利计算,养猪可实现年收入9万元,按果园亩产2500公斤,2元/公斤计算,果园年收入可达到15万元,全年收入可达24万元。
义庆华说,这条生态种养长廊不仅带富了当地农民,也吸引了当地在外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新华乡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种养补贴政策,以此提高农民种养的积极性。
工业循环把污染“自消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向乡村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7日下午,采访团一行在富川县莲山镇和白沙镇辖区的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发现,由于该示范区的水泥、电力、啤酒三家企业之间开展产业协作,整套运作机制环环相扣,不仅实现了“零排放”的目标,也实现了“变废为宝”式循环。
水泥厂向电厂、啤酒厂提供建设用水泥,开矿产生的废弃矿渣,由电厂作为铁路路基填料利用;水泥厂每年向电厂提供脱硫用石灰石粉30万吨,降低石灰石粉生产、运输能耗。
电厂脱硫产生的石膏,作为水泥缓凝剂供给水泥厂,煤炭燃烧产生的粉煤灰和炉渣作为水泥的混合材和校正原料,既利用了工业废渣,减少环境污染,又可改善水泥品质。电厂每年还将向水泥厂、啤酒厂供电1.87亿度,短距离、直供电方式可降低输供电投资费用及运营损耗。并且,电厂向啤酒厂供应蒸汽,这样啤酒厂不需另外建设锅炉房,可减少原煤消耗及二氧化硫、烟尘排放。
而啤酒厂每年产生的80万吨中水,则会供给电厂作为循环水的补充水,节约了水资源。此外,啤酒厂产生的废硅藻土以及水泥厂、电厂、啤酒厂产生的工业、生活垃圾,均投入水泥旋窑作为燃料综合利用。